在中国特种玻璃领域,有这样一支团队,他们以国家需求为使命,用20年的坚守与创新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,成为全球特种玻璃研发的领军力量。他们,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胡丽丽团队。
一、钕玻璃:挑战极限,打破国际垄断
钕玻璃,被誉为大功率激光器的“心脏”,是国防、核能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材料。美国国家点火装置(NIF)中,钕玻璃制造技术曾被奉为“七大奇迹之首”,而中国,也曾在这条道路上艰难摸索。
2005年,胡丽丽带领团队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,开启了新型激光钕玻璃的研发征程。面对杂质超标、玻璃炸裂、气泡和条纹等一系列难题,他们没有退缩,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连续多年无休,日夜奋战。2012年,当完美无瑕的钕玻璃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切割下来时,中国正式成为全球唯一能够独立批量供应激光钕玻璃的国家。如今,他们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,还出口海外,斩获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技奖项,为国家特种玻璃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二、掺铋石英光纤: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,引领行业新突破
随着量子计算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全球数据传输需求呈爆发式增长。超宽带、低损耗掺铋石英光纤成为新型宽带放大器的关键材料,而这一领域曾被国外长期垄断,国内企业望眼欲穿。
当国家部委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胡丽丽团队时,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信任。面对国内20年未能攻克的技术难题,胡丽丽用三句话激励团队:“国家信任我们,我们就义不容辞。”在她的带领下,学生郭梦婷和同事们迎难而上,不到一年便实现了技术“从0到1”的突破。随后,他们继续深耕,攻克了高增益系数掺铋硅基光纤的关键制备技术,并开发出3款覆盖多个波段的产品,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为我国在这一领域赢得了话语权。
三、“AI for 特种玻璃”:引领未来,开启智能研发新时代
在特种玻璃领域深耕20年后,胡丽丽并未停下脚步。2024年,她成为国际非晶态材料领域著名奖项N.F.Mott奖的首位中国获奖学者,2025年又荣获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。然而,她始终铭记导师干福熹院士的教诲——加强基础研究,发展新材料。
如今,胡丽丽正带领团队搭建“AI for 特种玻璃”研发平台,探索特种玻璃构效关系的智能化研究。她深知,玻璃的微观结构复杂无序,而结构决定性能。为此,她积极与“上海光源”接洽合作,筹建我国首条特种玻璃研究的专用线站,为未来的玻璃设计平台提供海量结构数据,实现特种玻璃的高效精准定制。
四、团队:传承创新,续写辉煌
胡丽丽团队被誉为国内“特种玻璃黄埔军校”,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骨干们,正传承着前辈的创新精神,不断开拓进取。他们以国家需求为导向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真能干事”的团队精神。
20年来,他们始终奔跑在特种玻璃研发的前沿,用一次次突破,为国家筑牢特种玻璃的根基;用一次次创新,引领行业迈向智能化未来。他们,是中国特种玻璃事业的骄傲,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,更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希望。